中医上的三焦是指什么
中医认为三焦是人体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在《内经》和《难经》中三焦是以划分人体部位的概念出现的。汉代张仲景曾用三焦来阐述病机,辨别病位,指导治疗,形成了最早的三焦分证法。
而后的汉、唐医家对三焦分证的阐发颇多,且以后各个时代有深化。
中医所说的三焦是什么
中医里的三焦说的是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有心肺,以膈肌分开,膈肌以上是上焦,膈肌以下的为中焦,然后在膈肌以下的脏器,就是由肝、肾为下焦范围,那么脾胃为中焦范围,同时下焦还包括有大肠、小肠和膀胱。
这里的区别是这样,中医的上中下三焦,它认为中焦脾胃是产生气血的,这个气血向上能够滋润心肺,向下能够调节肝肾,所以说这三焦它的作用是相互调节的。
一般情况下就是在上中下三府,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三焦之气,这个三焦之气就是中焦之气要上熏,下焦、中焦同时气血往下走,就是要润下焦,就是润肝肾、膀胱、大肠和小肠,它是吸收气血的。所以三焦之气要相通,达到气血运行流畅的作用。
中医里三焦指的是什么
三焦是人体重要经络,贯穿全身经络的办法是两手托天理三焦。
中医三焦指的是哪三焦
我们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各个内脏器官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根据内脏器官功能不同,大致分为脏和腑。五脏和六腑是相互呼应的。五脏生成和储藏了大量精气,但是产生大量精气排泄不出去,人体也是受不了的,这就需要六腑的配合。六腑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统称六腑。这六个器官中空有腔,共同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
首先是胆,胆腑贮藏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使胆汁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食物的消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肝和胆放在一起使用,例如肝胆相照、肝胆涂地、披肝沥胆等等,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肝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在五行之中,肝胆均属木。
胃,储存食物消化食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脾胃放在一起,脾胃不和、伤及脾胃等等。脾胃功能的健全,食入的营养才能消化、吸收、输运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能量的需要。因此脾胃互为表里,五行均属土。
膀胱,人体的储尿器官。五脏中的肾是生尿器官,而膀胱是储尿器官,因此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五行均属水。
小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五脏中的心脏呼应,五行属火。小肠全长约4-6米,是人体中最长的器官。
大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而食物残渣自身形成粪便并排出。与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行属金。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相当于一个容器,将各脏腑装在其中,因三焦是一个腔体,体型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五行中没有对位。
文/盐城中公教育
(关注小师妹,获得每日考公、招聘资讯。有任何疑问都欢迎咨询小师妹哦~)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微博:【盐城中公教育】
中医上的三焦是指什么意思
属于中医范畴,三焦是人体穴位,理三焦就是打通三焦脉络。
中医说的三焦指的是什么
答,指的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也就是一焦,二焦,三焦。
中医中的三焦指的是哪里
中医有三焦之说: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指的是心肺,上焦不通是指心或肺在中医说法上出现问题了。
三焦在中医指的是什么
先了解人体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中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属里;六腑属阳、属表;五脏和六腑是表里关系。对于三焦中医是这样认为的:上焦属心、肺;中焦属脾、胃;下焦属肝、肾。经常会听到三焦不通,水代谢运化不良等,就是指人体脾肾阳虚水液无法运化,上浮于面部、肝脏、下肢等形成水肿。三焦经是人体重要通道,三焦经不通会出现上热下寒、虚火阳亢等;而下身会出现腰膝冷、便溏、腹泻、手足冰凉等。
古时候中医对人体经络进行归类,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其中十二经脉里就包含了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这些经络走向很复杂,为了便于记忆,简称肺经、心包经、心经等,其中三焦也包括了心包经。
六腑和五脏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的功能。如果有其中一个脏腑出现病理了,其他脏腑也会受影响。三焦并非独立脏腑而是互相联系的。
以上个人观点,如有补充讨论或留言,一起关注生活、关注养生知识!
中医的三焦是什么意思
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