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秘方书

  1、罗常培

  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萨克达氏,满族,属正黄旗,北京人。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

  2、曲焕章

  曲焕章(1880—1938),字星阶,汉族,曲焕章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

  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3、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4、李滮

  李滮(1818—1896),白族,字菊村,赵州人(今云南凤仪、弥渡一带),道光甲辰举人,曾任安宁州学正,大理西云书院主讲,史称“滇西知名之士多出其门”,他还是光绪《云南通志》的《天文》卷和《地理》卷的主笔。一生著述宏富,以《易经》方面的研究用功最为精深。

  5、秉志

  秉志(1886.4.9-1965.2.21),字农山,原姓翟佳氏,曾用名翟秉志、翟际潜,河南开封人,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学士学位,民国七年(1918年)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医伤科秘方书籍推荐

  1.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2.彭子益(1871-1949),《生命宇宙篇》,。《古方基础篇》总结了六种治疗处方的标准方法;《时方汤头改错篇》审定了传统的《汤头歌诀》中的错误;《医案读法篇》系统整理了古代各著名医师的医案;《注释王梦英医案》则化难为易,通俗简明地对王案进行了解释。这四种著作辨析精微,毫发毕现,有正本清源之效

  3.医学家时逸人。他的著作有《复兴中医杂志》、《中国时令病学》、《中国儿科病学》、《时氏诊断学》等书。

  4.汪逢春(公元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中医伤科秘方书籍有哪些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计18卷182篇。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诞生了我过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论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该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成书于晋代(成书于256-282年),由黄甫谧编著。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部分资料搜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前辈的分享表示感谢!

  中医伤科秘方书籍大全

  曲焕章是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人。

  曲焕章(1880年—1938年8月),字星阶,世居云南江川县后卫赵官村,云南白药创始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性仁慈,有活人志。少失怙恃,全靠祖母和姐夫家扶养成人。1892年12岁时即跟姐翁袁恩龄学伤科,开始学习加工配制伤科用药的医药学知识。凡有上门求医者,耐心医治,疗效显著。又博采众家之长,成为当时江川一带颇有名声的伤科医生。

  曲焕章(1880—1938年8月),男,字星阶,彝族。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国民政府委员兼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以抗日救国为由,要曲焕章把万应百宝丹的秘方交给中华制药厂生产。曲焕章拒绝交出秘方,遂被软禁。后曲焕章忧愤成疾。1938年8月,曲焕章不幸辞世,终年58岁。

  中医伤科学讲义秘方

  上古时期有名医俞跗。

  汉代有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施行于剖腹术,刮骨术。晋代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了脱臼的治疗和利用 夹板治疗骨折。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对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采用外消,内托,排脓,生肌,灭瘢的治法,提出骨肿瘤的预防和预后。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总结了一套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明朝朱橚等编著的《普济方》辑录骨伤方药1256首,是15世纪之前的治疗骨伤方药的总汇。需要较全面内容可以参考《中医骨伤科学》一书

  中医伤科秘方集锦

  曲焕章(1880—1938年8月),男,字星阶,彝族 。7岁丧父,9岁丧母,和12岁的三姐相依为命。1892年,到姐夫袁槐家学伤科。后自己配制百宝丹和其他伤科药方,开始行医。1898年,就医病人日益增加,曲焕章自采药材,与妻加工配制白药和其他伤科用药。1914年,经反复试制和实践,终于集大成始创“白药”。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

  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国民政府委员兼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以抗日救国为由,要曲焕章把万应百宝丹的秘方交给中华制药厂生产。曲焕章拒绝交出秘方,遂被软禁。后曲焕章忧愤成疾。1938年8月,曲焕章不幸辞世,终年58岁。1938年8月,曲焕章不幸辞世,终年58岁。

  中医伤科方药手册书籍

  中国古代医书繁多,主要以中医为主,其它如藏医,苗医,蒙医等,见于经书的书籍较少。

  最出名的中医书籍,大概有如下几本。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实则成书于西汉年间。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详的医书。

  2 《本草纲目》

  明文林郎,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所著。其书52卷,192万字。历经27年,三易其稿。其书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3 《伤寒杂病论》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其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 《神农本草经》

  其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5 《黄帝八十一难经》

  其书署名秦越人,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基本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6 《脉经》

  西晋王叔和所作,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7 《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撰,全书12卷,128篇。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8 《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9 《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著,为温病通论著作。其书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 《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医《四部医典》

  此书又名《医方四续》,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藏医药学术工具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

  这些古书,如果觉得文言难懂的话,可以加以”图解“两字搜索。白话加上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这些经典。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最好还是要有师傅指点。

  外用伤科中药秘方

  三七是用于跌打损伤、拉伤或扭伤。是用于外敷的,它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这些扭伤的效果敷用非常好,是伤科外用的常用药物,如果再加上大黄共同打粉,再用黄酒炒热温敷在伤口处,可以起到消肿的效果,他们的配比是1:1,每种15到30克,一天敷一次到两次即可。

  伤科名医验方

  清朝名医有:许思文、李茂盛、王三祝、叶天士、薛生白等等。

  1.许思文

  许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歙北许村人,他幼读轩黄之书,克承家传,立志济世活人。成年后,长期行医于长淮之间,是一个能使染上霍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医。

  2.李茂盛

  李莪华(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东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于寿光九巷。生于清康熙末世,自幼无意仕途而立志为民造福。随父精研岐黄之术,医术精湛,尤长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医德高尚,口碑留芳于民间。

  李莪华先生凭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行医民间,不知救活了多少濒临死亡的伤病者,所以他名垂千古,迄今人们还怀念他,尊之为神仙,世代祭祀,香火不绝。

  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惜今已散佚无存。

  3.叶天士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王三祝

  王三祝(1798——1882年),字道馨,号贞一子,安宁区孔家崖真乐庄人。清代兰州名医、诗人。

  13岁中秀才,熟读四书五经,此后,废举业而致医道,以行医为生。他为人豪爽,重义气,轻财物,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乡里敬如父母。

  王不仅是著名的中医,而且是爱祖国、爱家乡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先后著有《达雅堂诗》、《验方集》等数卷。

  他一生笃信理学,以理为贵,倡孔孟之“正学”,以“仁”为本。一生清贫,为人耿直,不求权贵,勤于著述,医术精,医德高尚,深受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