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暑的中药材

  十滴水是一种中药。它是一种棕红色至棕色的澄清液,芳香、辛辣,具有健脾祛暑的作用。主要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等症状。十滴水也是一定的使用禁忌,对于本品和酒精过敏的患者是禁止的,过敏患者慎用,孕妇禁忌,其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清暑的中药

  可能是中暑引起的,多喝水,注意休息,可以吃药物治疗,也可以用清暑,益气的中药调理,平时可以吃绿豆粥,薏米粥,也有可能是血压低引起的,平时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运动,可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情绪可以吃点西洋参片等补气的中药调理。

  祛暑类中成药

  10滴水大致5块到10元左右一盒这个药物,属于是中成药,主要是祛暑、健胃,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以及胃肠道不适,是口服药物,要在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下服药,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要以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主。

  去暑气的中药

  《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写道:“忽报蜀中差马岱解暑药并粮米到。孔明令入。岱参拜毕,一面将米药分派四寨。”书中所指的“解暑药”便是“武侯行军散”,其配制者为家喻户晓的蜀相诸葛亮。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匡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率军六出祁山与魏国交锋。有一年夏天,正值六月,骄阳似火,蜀军将士在闷热的天气下挥汗前行,很多士兵中暑倒地,大大削弱了战斗力。由于部队处于深山老林,药材匮乏,患病的士兵们得不到及时的医治。丞相十分着急,忙召集随军医生研究解暑的办法,他参照古代医书中的记载,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一种用药少,既能外用又能内服的中药散剂。他立即传令下去,用这种散剂给患病的士兵治疗,一面将药剂吹入患者的鼻孔,一面用水送服。几天后,患病的士兵都痊愈了。

  从此以后,每当酷暑时节出征,蜀军必定会带上这种避暑良药,将士们为感谢丞相的赠药之情,遂称它为“诸葛行军散”。后来,这个治疗中暑的妙方被魏国获得,魏人根据诸葛亮的封号将它易名为“武侯行军散”,并流传至今。直到今日,这副在中医界沿用了1600多年的药方,仍被很多制药厂配制成方便携带的瓶装避暑药,称作“行军散”。因它具有避秽解毒、清心开窍的功效,遂逐渐成为人们夏季旅行、行军野营的常备药。

  解暑的中药材

  解暑的中药比较好的有藿香、佩兰,如果在夏季天气炎热而引起的头晕目眩,发烧汗出,胸闷想吐、脘腹不适或是大便不调的症状以中暑为其原因的,可以用此二物进行泡水饮用,可以预防、治疗夏季中暑的病症,以安全的渡过炎热的夏季,达到身体阴阳平衡。

  防暑中药材

  最好的防暑方法就是:躲进冰箱。哈哈。

  言归正传:

  夏天防暑降温小常识

  以下为一些生活小常识,供大家参考,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注意身体健康。

  一、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二、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三、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四、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五、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六、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七、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八、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九、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8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中暑。

  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产生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多喝淡盐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发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生活环境恶劣,房间闷热不通风,营养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体弱、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极易发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现头昏眼花、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发烧、惊厥、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马上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湿敷,随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合并症,甚至死亡。

  要预防中暑的发生,除了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外出,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①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起码要有电扇通风、降温;②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③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④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⑤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

  夏季良饮是热茶

  盛夏酷暑,饮何种饮料为好?中医认为,惟热茶莫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喝热茶可促进血液流向体表,汗孔洞开,汗腺舒张,促进汗液排出,散发热量。有人测定,喝热茶9分钟后可使皮肤温度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

  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及多种芳香物质可刺激口腔黏膜,促进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发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维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护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增强抗病能力,因而饮茶对强身防中暑极有裨益。

  但饮茶要讲科学,饮茶不可过量,茶水以清淡适中为宜,慢慢品味。

  豆浆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营养的补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营养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进补容易上火,因此夏天进补要以均衡营养、降温去火为前提,不宜进食燥性补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浆不但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同时还有消暑功效。

  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饮”,更具清热解暑、润喉止渴之效。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经常饮用能均衡人体营养,调整内分泌,对降低胆固醇、减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再介绍一种豆浆:百合莲子浆。

  用料:百合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

  制法:将百合干和莲子肉用温水浸泡至发软;将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摘成小朵;将绿豆浸泡充分,与百合、莲子、银耳清洗干净,一起放入豆浆机网罩内,杯体内注入适量清水,机器安装到位。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红枣莲子豆浆就做好了。可根据个人喜好趁热往杯体内调入白糖或蜂蜜搅匀即成。

  特殊人群防暑套

  路酷暑来临,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婴幼儿、孕妇、老弱者,在高温环境里一不留神就会中暑,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温天气下,这些特殊人群更应采取措施防中暑。

  婴幼儿:应穿薄的棉质单衣,如果流汗要马上擦干,尽量不用电扇或冷气。外出戏水前应选择不含香精、防晒系数低于15的防晒乳液外擦。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室温不低于25℃。冷气房内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孕妇:衣着应凉爽宽大,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豆制品;经常用温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为过于贪凉而导致感冒发生,此外要保证睡眠。

  老弱者:保证每天不低于7小时的睡眠,调整饮食保护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一旦有中暑发生,首先要搬离高温环境。用40%浓度的酒精或温水擦拭全身,并在额头、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浅表处放置冰袋。若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病情较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家中应备些中药

  藿香正气液(水、丸、胶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临床凡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现为感冒、呕吐、腹泻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在长途旅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可用此药预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

  暑症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开窍、调和胃肠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苏醒后即可停药。孕妇忌用。

  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穴位按摩疗法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若条件许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科学用“两水”

  入夏后,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几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备的防暑应急药品,如果两种药冒然替用,必将引起不良后果。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中医认为,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因天气骤然变化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均会受风寒之邪引发疾病。而内伤湿滞,则是指人体因受暑湿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夏季阴雨天气较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则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中医认为,当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后,上蒸清窍故有头晕或头痛症状。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于治疗中暑,属于暂短的急性疾病,病程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故在发病时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总之,藿香正气水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治疗范围较广泛,既可治疗夏秋的各种感冒及胃肠炎等,亦可用于中暑而引起的胃肠不适。而十滴水仅用于中暑症,即暑热引起的头晕昏迷、胃肠不适等。一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一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两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应对症选用。

  去暑的中药方

  风热感冒咳嗽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疗方剂来进行调理。可以多喝一些绿豆粥,用绿豆加粳米,冰糖一起煮粥饮用,可以起到清热解表,祛暑利湿的功效。出现风热感冒咳嗽的现象。首先风热感冒的时候,嗓子疼往往比较严重。其次还喜欢吃冷饮,所以需要多喝一些水,还需要测量一下体温,风热感冒引起来的咳嗽往往会伴随着体温的升高。

  祛暑的中药材有哪些

  黄荆,台州人叫黄荆柴,有些地方叫蚊子柴,取其燃烟能薰走蚊子的意思,两广地区叫五指柑或布荆,属于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这个科的植物特征是:单叶对生茎具棱,常无托叶叶对生。 花序穗状或聚伞,花萼杯状果宿存。 花冠合生4 5 裂,雄蕊4 枚为二强。 子房上位两心皮,坚果成熟才分离。

  有个成语叫“披荆斩棘”,里面的“荆”就是黄荆,“棘”指的是山间的酸枣树,以及其他带刺的草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黄荆,太多太常见大家就觉得它不值钱,在中草药里面的地位跟我们平民百姓一样,所以人们还常用“荆钗布裙”来形容贫贱但真爱的妻子。家里穷,买不起金银首饰,就用细细的荆条制成簪子,来别头发。

  黄荆有五叶和七叶之分,五叶的多,七叶的疗效好但极难找,真是物以稀为贵啊。以前搞双抢中午太晒了,大家就在田埂边上割几根黄荆拧一拧弯成圈,套在头上当帽子,既遮阳又祛暑。在都是烧柴火的年月,砍不到檵木柴(金缕梅科檵木)的时候,也砍黄荆或挖黄荆的根来当柴烧,黄荆虽然有股子香味,烧起来却很臭且烟很多薰死人,所以一般不得已的情况才拿它当柴烧,但有感冒的人薰一次也就好了。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外伤出血了直接嚼几片黄荆叶变成黑色的糊状即敷在伤口上就可止血,感冒发热头痛也将黄荆叶熬水喝,有痧症将它的籽弄来碾碎服下即好,在农村似乎大家都知道点黄荆的用法。

  我们家更是喜欢用这味药,那会儿我还小,村里的小孩得中耳炎了,我爷爷就让我去找那七片叶子的黄荆,和其他的几味草药在石凿子里桩烂外敷于耳前耳后,急性的两三天就好,最多一周也就痊愈了,现在我明白爷爷是用它来解表,把疹子发出来。有一次给一个病人治疗膝关节肿痛,她丈夫告诉我一个续筋接骨的方子,说是他一个朋友家的祖传秘方,就一味药,效果特别好,我问他是什么药?他凑到我跟前轻轻地说:是黄荆根二重皮,用它包住断处两三天即好,并嘱咐我千万不要轻易告诉别人,我没有试用过此方,但按黄荆的药性此方疗效应该可信的。

  在二战的时候,黄荆还曾部分加工出口,销至古巴,供华侨作茶叶用,为防治感暑发热,食滞吐泻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