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动静结合的作用

  1.以动衬静的古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诗歌中动静结合的好处

  以动写静是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在现代文中也偶有使用。

  它的特点是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一类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一类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一类是以动衬动。一类是动静互衬。

  诗歌中动静结合是什么手法

  广义的“表现手法”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狭义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绘声绘色、观察角度的变化(如远近高低的不同)等).

  狭义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象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用典、化用、互文、双关等结构形式: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等

  综上知识可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为——动静结合.

  诗歌中动静结合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个动的很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太多了,唐诗宋词里找吧,有的是。

  诗歌动静结合的作用是什么

  一概念:萊垍頭條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垍頭條萊

  二、动静结合描写手法答题公式:垍頭條萊

  1、找出动静结合的句子。條萊垍頭

  2、分析句子哪个地方写了“动”,哪个地方写了静。萊垍頭條

  3、明确该句是动静结合还是以动衬静.頭條萊垍

  4、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垍頭條萊

  诗歌 动静结合

  《观沧海》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里,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因此此句为动静结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几句乃是眼前实景,描写细腻;而接下来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面对浩瀚的大海,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想象,所以这是虚写。这就形成了虚实相生的特点。

  所以,观沧海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诗歌中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有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王维的诗《田园乐七首.其六/闲居》“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中,就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因为有“宿雨”,所以“花落”。花落应扫,而家童未扫,不是不扫,而是因人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通过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杜甫的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就运用了静中见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动,黄鹂“鸣”,白鹭“上”。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动静相衬的手法。“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有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像这样,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用笔如神!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中,以动衬静,以鸟啼、钟声反衬出静,反映了诗人羁旅的乡愁。

  在赏析古诗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先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再分清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是“以动衬静”,还是“静中见动”,还是“动静结合、动静相衬”,最后再结合整首诗的内容、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诗歌动静结合的作用PPT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道家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拟人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动静结合 诗歌

  “动静结合”的好处是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动作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拟人又不可截然分开。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的作用

  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可结合具体诗歌略做分析。

  一、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描绘,又有对静态的刻画,这两者结合,往往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对比辉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的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三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宁静。

  二、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里显出静态。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使人联想到春山的空旷,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鸟鸣的悦耳,从而体会大自然的静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查的唐诗《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过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前两句直接写景,为下文铺垫,后两句更进一层,“花自落”“鸟空啼”表面上刻画了“花落”“鸟啼”的热闹景象。但是“自”和“空”却透出了无人欣赏之意,从而显出了山中的宁静、荒芜,以动衬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 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统一考试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考题要求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此题实际考查炼字。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